实验动物麻醉方法对比

日期:02-12  231  属于:新闻资讯

实验动物麻醉指南

在动物实验中, 有效的麻醉不仅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方法学上的关键环节, 也是保证实验动物福利的一项基本要求。
如何根据科研目的采用合适的实验动物并选择恰当的麻醉药物是顺利进行动物实验的重要前提。理想的麻醉应该既要保证实验操作顺利进行, 保证获得的实验数据准确可靠, 又要将实验动物遭受的痛苦降至最低, 保证动物福利要求。
 
根据麻醉范围主要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又分为吸入麻醉和非吸入麻醉。
 
1. 全身麻醉:实验动物一般较难合作,因此,实验中常采用全身麻醉。
 
吸入麻醉:又称为气麻,将挥发性或气体麻醉剂,由动物呼吸道吸入体内而产生麻醉效果。
非吸入麻醉:即注射麻醉,包括肌肉、腹腔、静脉注射。
 
2. 局部麻醉:指通过麻醉药阻断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而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被阻滞状态。

吸入式麻醉

麻醉药以蒸气或气体状态经呼吸道吸入而产生麻醉者,称吸入麻醉。吸入法对多数动物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其优点是易于调节麻醉的深度和较快的终止麻醉,缺点是中、小型动物较适用,对大型动物如狗的吸入麻醉操作复杂,通常不用。
 
常用的吸入性麻醉剂有:异氟醚 Isoflurane、七氟烷 Sevoflurane、氟烷 Halothane
 

注射式麻醉

注射麻醉是使用非挥发性全身麻醉药进行麻醉的方法。大小鼠实验中常用苯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和氯胺酮等麻醉剂,这些麻醉剂使用方便,一次给药可维持较长的麻醉时间,麻醉过程较平衡,动物无明显挣扎现象,但缺点是苏醒较慢。
一般采用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等方法进行麻醉。兔、猫、犬、猪等大动物常采用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的方法进行麻醉;小鼠、大鼠、豚鼠等小动物常采用腹腔注射(注射部位宜选在腹部后1/3处略靠外侧,避开肝和膀胱)的方法。
 
注意事项:
(1)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性、角膜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时,立即停止注射。配制的药液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免麻醉过急;但也不能过低,以减少注入溶液的体积。
(2)在使用麻醉药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动物的反应,尤其是采用静脉注射时,绝不可将按体重计算出的用量匆忙进行注射。
(3)腹腔注射最主要的就是要针头进入动物腹腔后,一定要注意回抽,否则极易将麻药打到动物的胃肠道,引起胃肠道麻痹胀气,动物常因此无法进入麻醉状态,甚至死亡。
静脉注射一般采用鼠尾静脉或兔耳缘静脉注射。正确找到注射的静脉是很关键的。其次就是,当采用体重计算麻药用量后,切不可匆忙注射,静脉注射必须缓慢进行,一定要边注射边观察动物的反应,如肌肉紧张度、角膜反应、抓捏反应等。

对 比

吸入式麻醉 VS 注射麻醉

 

 

_

吸入式麻醉

注射麻醉

麻醉控制

麻醉深度很容易控制,若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动物状态不佳,可马上停止麻醉或者快速充氧进行抢救,因此安全性非常好(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低,动物手术的成功率高)

因动物存在个体差异,注射剂量难掌握,剂量过大会造成动物麻醉过度死亡,剂量过小动物不能进入麻醉状态或进入麻醉状态比较慢。

苏醒时间

动物进入麻醉状态较快,苏醒也迅速,一旦停止麻醉,一般2分钟内动物即可苏醒。

必须经肝脏代谢完后,动物才苏醒,麻醉时间很长,一般持续2-5个小时。

体内代谢

吸入及消除都在肺部,极少被吸收不会产生肝肾毒性。

大都需要在肝肾代谢会潜在的产生一定副作用。

机体影响

心脏保护功能,可抑制促炎因子IL-1、TNF-a及IL-6的分泌,提高肺部免疫力。

对心率和呼吸大都有显著抑制血压、血糖等指标相应变化。

使用范围

应用范围广、安全系数高。尤其是针对深入和长时程的麻醉实验。

有一定局限性。

国际认可度

麻醉剂在体内不参与代谢,几乎完全由肺泡经呼吸排出,对实验结果不造成影响,研究成果易得到国际认可。

国际认可度低,难以发表高IF文章。

 

小鼠麻醉后务必进行麻醉深度的确认。若麻醉深度不够则须延后实验,.待达到麻醉深度后再进行实验;或者考虑增加剂量使其达到麻醉深度。
麻醉由浅入深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
      诱导期:仍有主动动作,呼吸与心率增加,运动时步态不稳、后半身摇晃,后肢无力。
浅外科期:停止运动后呈侧卧状,置于仰卧后不能翻正。对非疼痛刺激物肢体动作反应,捏夹皮肤或刺激脚趾仍有收缩反射,呼吸规则以胸式呼吸为主,出现中等程度的肌肉松弛,眼睑和角膜反射存在。
深外科期:呼吸频率下降,呼吸规则以腹式呼吸为主,肌肉完全松弛,眼睑反射消失、角膜反射微弱,对严重刺激都不引起有害反射。
脱离深外科期:四肢持续震颤、抽搐,全身肌肉开始收缩,由平坦仰卧状转为侧卧蜷缩状。
简单确认麻醉深度的方式:
        皮肤捏夹反应:用有齿镊捏夹小鼠皮肤
        刺激脚趾反应:刺激小鼠脚趾或脚掌部位。
观察小鼠是否有反应,若小鼠反应灵敏则说明麻醉过浅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用局部麻醉药阻滞周围神经末梢或神经干、神经节、神经丛的冲动传导,产生局限性麻醉区。局部麻醉的特点是动物可保持清醒状态,对重要器官功能干扰轻微,麻醉并发症少,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
目前常用的局部麻醉剂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和丁卡因
如下为这三类的比较:
 
局部麻醉常用的方法是表面麻醉、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及传导麻醉等。
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局部麻醉药直接作用于黏膜表面,使黏膜下神经末梢麻醉。可将药物配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凝胶和糊剂,通过滴入、喷雾、涂布和灌注等方法将其应用到眼、口腔、鼻腔、喉、外耳道或尿道等黏膜处,产生麻醉。
浸润麻醉和区域阻滞麻醉:沿手术切口线逐层注射局部麻醉药或手术区周围部位注射药物,阻滞神经纤维而达到麻醉作用,前者称为浸润麻醉,后者称为区域麻醉。适用于犬、猫皮肤撕裂窗缝合、皮肤疣及皮肤肿瘤的切除、幼犬截尾术和皮肤活组织的采集等。
【注】:局麻一般采用浸润麻醉方法,操作时,动物固定好后,首先在局部皮肤用皮头针先作皮内注射,形成橘皮样丘疹,然后换成局部麻醉长针头,由皮点进针,放射到皮点周围继续注射,直到要求麻醉区域的皮肤都浸润为止;可以根据实验操作要求的深度按照皮下、筋膜、肌肉、腹膜或骨膜的顺序,依次注射麻药,以达到麻醉神经末梢的目的。
局部麻醉虽然在动物实验中用途不是很广泛,但猫、犬等大动物在短时间的实验中可能会使用局部麻醉的方法。

注意事项

在动物手术过程中,如果脏器长时间暴露,应适当滴加温性的生理盐水,防止黏膜发干。
眼部周围可以涂抹润滑的眼膏,减少由于眼部干燥造成损伤。
麻醉后小鼠体温调节机能被抑制,出现体温下降。此时,常需要采取保暖措施,例如恒温加热毯、暖照灯等。还要注意每过10min左右翻身,防止血液沉积或肺叶的塌陷。
注意观察小鼠的心率、呼吸频率、眼球/尾部/耳朵的血管充盈程度等。
术后应提供无菌的笼具和舒适饲养环境,若术部的牵拉会阻碍小鼠饮水,应当在笼内放置无菌的果冻及辐照后的饲料供其食用。
微信扫描关注我们

联系人:河南斯克贝斯生物

手机:16637228181

电话:0372-5509918

邮件:hnsscbs@126.com

地址:河南省滑县人民路与S222省道交叉口路南100米